生态田园 幸福心间
——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
最近,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村民于松叶成了“红人”,上世纪他上学时因交不起学费,只能辍学;结婚没有婚房,只能住在公司宿舍。通过村里和企业的帮扶,于松叶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,还得到去大学学习和出国深造的机会,曾经的“寒门娃”成了畜牧养殖界的“牛专家”。
“现在我们村不一样了,大家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奋斗,我在村里根本排不上号,只是碰巧有媒体采访的时候赶上了。”银香伟业集团员工于松叶说。
盐碱地上一缕青烟
“冬天白茫茫,夏天水汪汪,种啥啥不成,种草草不长。”是30多年前五里墩的真实写照。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钱,温饱都成问题。
1986年,王银香当选为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,如何在盐碱地上求生存,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。
王银香介绍,当时村北面有一片荒地,因为挖土烧砖,挖到沙土烧不成砖就荒废在那里,她就想着能不能重新利用起来。王银香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开会,带头拿出家里所有积蓄,凑齐了启动资金,又研究出粉煤灰加沙土的内燃砖技术,当年就获利8万元。
砖瓦厂的一缕青烟带来了希望,不多久,王银香又做了一个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:以“反租倒包”的形式,流转村里的土地,进行土壤改良,发展生态农业。
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,村民对此有疑问。王银香却说,砖瓦建材是资源消耗性产业,发展不光要看眼前,还要想以后,农村的潜力就在农业上。
生态农业致富乡邻
五里墩村按照市场规律去发展,先后探索了鱼鸭混养、果园采摘、苗圃培育、花卉展览等多种业态,让这里春有鲜花夏有果,成为瓜果飘香的福地。
“90年代的五里墩已经很好了,虽然当时还谈不上小康,但是环境好、有钱赚,十里八街的都知道曹县有个五里墩。”村民赵连军说。
王银香制定了“不打农药、不上化肥,构建鲁西南有机农业发展框架”的战略。土地盐碱化严重,对于农业发展十分不利,王银香到处找专家,有人给支招:土地改良最好就是用农家肥。
1997年,五里墩村开始发展畜牧养殖业,目的就是“养牛要牛粪,改良土壤。”在此基础上,“农牧结合、有机循环”的发展模式逐渐成熟起来,并一直持续到今天。
带领村民脱贫致富、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,王银香也在考虑着农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。以前五里墩村发展农牧循环产业只注重前端和质量,近两年,村里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,不仅培养了当地的有机鲜蔬品牌,还开始了新零售的布局,开启电商和直播带货,有效地提升农牧业的价值空间。
产业振兴的过程中,王银香不仅带领着很多像于松叶一样的困难户发家致富,还直接和间接带动了万余名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,真正把农业变成了有奔头的产业。
三生三区小康生活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,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王银香和村里讨论出“三生三区”的发展规划,把五里墩区域建设成为“生产园区、生活社区、生态景区”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。
注重产业链延长,村里建设30座有机蔬菜大棚,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;围绕农副产品优势,进行品牌建设,开设几十家线下直营店,组建自己的电商团队,使村里的优质产品可以销往全国。产业发展,让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好,“住楼房,开轿车”的生活,从梦想照进了现实。
“村里几乎一年一个样,道路宽敞,绿化漂亮,是真正的田园风光。虽然我们是在农村住着,但是感觉比城里还要好。”村民于峰说。
三十多年来,盐碱地、沙窝窝变成了绿树成荫、瓜果飘香的沃土;村北的坑塘改造成了风景优美、水鸟栖息的四季河公园;有机生态园里种植着纯天然的有机蔬菜和上百亩的蒲公英……
产业发展的基础上,五里墩村还出台了教育深造鼓励政策,村民子女考上研究生奖励5万元,考上博士生奖励10万元,形成了全村重视教育的热潮。人口仅有1600余人的五里墩村,培养出了200余位大学生,其中包括50余位硕士和博士人才。村民姚景轩家庭贫困,但是三个孩子学习优秀,最终在村里的资助下全部考上了研究生。
“现在村里很多人都走向了小康生活,下一步我们要通过产业带动更多人致富,小康路上,一个人都不能少。”王银香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