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,关乎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和人民福祉,其稳定、持续、绿色、高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。“新冠疫情期间,正是我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产业底蕴,才使得社会稳定、物资充足,为我国抗疫形势好转做好了后勤。”为此,全国人大代表、曹县磐石街道办事处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、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银香表示,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、忘记农民、淡漠农村。
王银香认为,我国的农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,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,在转型升级、一二三产融合的带动下,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。农产品品牌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,农村电商、直播带货等渠道快速普及,农民收入稳定增长,农村建设进步明显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农业生产中依然面临着的诸多问题:农业生产效益低,农村劳动力逃离,组织化程度低,科技贡献小,土地质量下滑,农技人才匮乏……这些困境都需要应对和解决。
王银香指出,最大的制约因素是,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缺乏有效区域划分和整体布局,地方上重视二三产业、弱化农业地位的情况十分普遍。这也使得农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。
具体来说,比如传统农区内农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。“由于拥有较好的地理条件、区域位置、土地资源,东北和中原等传统农区对于粮食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一直以来这些区域也承载着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。但是由于农业的对比效益低、投入周期长、投资风险大,对于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,导致了农区重点不在‘农’,而在‘工’。”王银香提到,在中原一些优质农区,化工、制药等行业因为能够带来更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成为了当地“宠儿”,农业发展则被冷落。
另一方面,农区环境保护不力,也阻碍了高质量发展。“农业的发展非常依赖土地生态、水源状况、天气情况等外在环境因素,这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源头。但是一些农区内由于盲目引进太多的工业项目,一方面导致农业资源被瓜分,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农业发展的大环境。一些做生态和有机农业的企业,因为周边化工、化学等项目的上马,导致环境受损,使多年改良环境的努力前功尽弃,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巨大的打击。”王银香说。
“其次,农业扶持资金分散,也是一个问题,这不利于强化产业基础。”王银香表示,我国历年来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都很大,特别是近些年,扶持资金越来越多,但与此同时,扶持资金被平均分配后作用明显减弱,“好钢”没能“用在刀刃上”,对于农业发展的科研创新、品牌建设、产业融合、转型升级等没有起到强力的促进作用。
我国目前对农业区域规划已经提到战略高度,在连续多年的1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“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”。针对具体如何推进,王银香建议,划分农区和非农区。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,确定区域性的农区和非农区。“比如说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都是粮仓,那就重点做农业,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购买国家给予重点支持,而工业企业就可以放在其他合适的地区作为重点产业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农区不可以有其他产业,而是应该与农区的发展特点相配套,包括农产品加工、物流运输、生态观光等都是产业的提升。”王银香表示,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因地制宜、协同发展,要保障农区、农业的发展环境不受其他产业的阻碍和破坏。
将农业发展质量作为农区内行政单位的核心考核指标。王银香认为,要改变地方对于农业发展不重视的现状,就要把农业发展的规模、水平、质量、产业方向、品牌竞争力等内容作为地方政府考核的关键指标,从评价体系上进行调整,来保障农区和农业的基础地位,促进产业发展。
对划分为主要农区的地区实施反哺政策。王银香提到,多年来,农区对我国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,维护着十几亿人的口粮安全。特别是在这次新冠疫情时期,农业再次凸显出其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。但是农区由于受到政策、法规等多方面的制约,其经济发展普遍落后,在一定意义上,是农区人民牺牲了自己的经济换来了全局的发展。因此,将全国看成一盘棋,对农区进行反哺是必要的,也是可行的。通过整合农业资金,加大对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将教育、医疗等公共事业资源向农区倾斜,不断提升农区群众的生活水平,抹平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。振兴农区,发展农区,让农民有收入,农业有奔头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。
转载自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作者陈曦